时间:2024-05-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一战中的美国,从最开始的保持中立态度,到两年后,宣布加入协约国阵容,极大增加了协约国的实力,加速一战的结束的同时,还保证了协约国一方取得一战胜利。
但大家是否想过,为何当初美国选择加入的是协约国,而并非是同盟国?到底是真正热爱和平?还是美国看到局势向协约国一方扭转?其实只用这两个字便可以解答——利益。
一战中,同盟国主要为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这4个国家,协约国主要为英、法、俄、意等欧亚国家,当然还包括后面加入的美国。
当时美国虽然保持中立,但在对外交易上,频繁向两个集团出售武器装备。数据显示,仅从1914(一战爆发之年)~1916这三年时间内,美国国内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242亿美元激增到624亿美元,直接翻了2.5倍。
当然这其中协约国所购买的军火物资占了很大一部分,只有少部分来源不明的史料中有关于美国对德国出售军火物资的记载。不过,在一战爆发前,德国就已经欠下了不少美国外债。但这和战时协约国向美国所欠下的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中国有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这期间,美国所扮演的正是渔翁这一角色。因为一战当时的主战场在欧洲,在其它地方为小规模交战。因此对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影响极小。
在一战爆发前,欧洲四大帝国的国际地位很高,如果美国以正常的速度发展,很难赶超。但在一战催化下,欧洲各国国内早已乱成一锅粥,更别说经济发展了。
如此挣钱的好机会,怎么能够不错过?但要知道,当时协约国基本以赊账的形式去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如果协约国输了,这些债务很可能打水漂。
在一战爆发前,德军便早已制定好了“施里芬计划”,因为德国地位位置的原因,其东面为俄国,西面为英法。如果这些国家所联合起来,将会令德国处于两面受敌的窘态。
“施里芬计划”原本是将德国的主要兵力集中在西线上,而用少量的兵力牵制俄国。西线周时间内击败法国,然后西兵东调,一同对俄国发起进攻。
而在实际战争中,同盟国将军队分为三路:西线由德军与英法作战;东线由德、奥军队与俄国作战;南线则是奥匈军队与萨尔维亚等国作战。
而结果是,西线并没有短时期内攻占英法,而是在马恩河一战中,双方实力相当,德国被迫撤退,进入对峙阶段。
与此同时在东线上,因为西线的对峙,让德国可以将兵力东调,集中火力进攻俄国,虽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境内。
前面说到西线是德、奥与俄国的作战,虽然德军取得胜利,但奥匈帝国的军队,败给了俄国。俄军也进入奥地利境内。
原本计划是攻占完一方,迅速支援另一方。现在却成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陷入了德国原本不想看到的局面。
这时的同盟国怎么办?两头抓绝对行不通。反正都要打,就先挑个软柿子捏。1915年,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却仍旧没有成功。
1916年,在东线碰壁了的同盟国,又重整旗鼓将重心放到了西线上。着名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就发生在此时。据统计,这两场战役加起来双方的伤亡人数有200多万。
德国发现,为何难以拿下英法等地,美国对他们的军备支持是一大因素。只要对英国海域进行封锁,英法等国拿不到物质装备,那么拖垮他们只是迟早的事。
于是在1917年2月,德国海军发布“无限制的潜艇战”这一作战方式,只要有船只进入开往英国的海域,不管是商船还是别的船只,德国都将会在不发出警告的前提下,将其击沉。
美国所制造的军备武器,说击沉就击沉了?人家的英法还没给钱呢,这一击沉后,美国问谁要钱去?只能是德国。
美国的加入,协约国在军事、经济上,都上升了一个档次。大手一挥,200万美兵到达欧洲战场,帮助协约国一同对抗同盟国。
除此之外,战争性质其实也决定了美国加入哪个集团。一战所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各个帝国中,为何英法等国的发展快,殖民地多?自然讨得德奥等国的嫉妒。
尤其当时法德、俄奥和英德三对矛盾愈演愈烈。德、奥欲通过战争,来直接夺取英法等国所积累下的资本,重新洗牌。
因此德奥发动了一战,同盟国是进攻国,是邪恶的,让无数人丧生。协约国是受害国,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统一战线,一同反抗。
如果当时美国加入同盟国集团,那么对于之后美国来说,名声将不会正。尤其是当时美国国内民众,也绝对不会支持这一做法。
还需要注意一点,美洲大陆最早生存的是印第安人。被欧洲人发现后,大量英国人,少部分荷兰、西班牙、法国人先后移居到了美洲大陆。虽然已经隔了好几代,但他们仍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