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患者孙先生,41岁。初诊胸痛,伴大汗,意识模糊,血压测不出,救护车还有5分鐘到医院,请各部门做好准备……”11月19日18时34分,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楼急诊分诊台前,主管护师赵晓燕按下急诊抢救一体化平台上的一键呼叫按钮,检查、检验、手术救治等科室医生同步收到指令。
急诊抢救一区医生宋世彬接到指令,快速走到抢救一区的显示屏前,实时画面裡救护车内的情况,患者的病歷、现场诊断、生命体征监测指标等信息一目了然。
宋世彬注意到,在救护车内,患者抽搐发作,双眼上翻。随车医生对患者做了心电图等基础检查、检验,判断患者病情较危重。“气道管理车、抢救车、除颤仪……”宋世彬命令急诊科做好抢救前准备。
同时,分诊台护士接收院前信息,进行了预分诊,开通了先诊疗后付费绿色通道﹔心内科、介入治疗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影像中心等做好各项接诊准备……
赵晓燕介绍说,孙先生在3小时前发病,初期症状只是胸闷、恶心,家人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延误了就医时间。上救护车后,随车医生迅速完成建档、救治,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共享救治画面和信息。同时,通知后方各个协同救治学科做好准备。患者上了救护车就等於“入院”,让抢救介入时间进一步前置。
18时40分,急救抢救中心医生对患者快速处理和用药,缺氧的症状开始缓解,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
经过5个多小时的抢救,孙先生脱离生命危险,於当晚转至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这也是孙先生自入院后第一次被移动。
“6个科室共同参与,所有救治都是在一张急救床上完成的,患者及其家属都不用再跑上跑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游道锋说,以前急诊科诊室属於独立科室,专业不齐全,核磁、CT等辅助检查、检验设备都是和门诊、病房共用,急诊患者往往需要被推到不同楼或者不同楼层就诊、检查,距离远、位置多,很不方便。
8月17日,医大一院急诊抢救一体化平台上线,急救进一步提速。从患者上救护车开始救治,画面和院内实时传输,平台同时呼叫多个科室,被呼叫学科第一时间参与抢救。此前,涉及復杂疾病多学科间的会诊,是由急诊给各科室打电话一一通知,患者的信息共享也不及时。升级后的急诊楼布局重新进行了优化,配备内科、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等十余个学科急诊门诊,增设採血、检验、影像、超声等设备,相当於一家小型医院,应急救治半径的大幅缩短,节省了患者路上跑动时间。
“急诊就医,之前是患者等医生,现在是医生等患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增仁表示,近年来医大一院坚持以患者為中心,以急诊体系重构為代表,全面推进智慧服务建设,為患者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不断提升患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採访中,不少患者说,感觉近年来医大一院变了:高高的院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就医道路﹔患者“刷脸”就能支付,就医更便利了﹔全院床位统一调配,医生跟着患者跑,护士围着患者转﹔还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设备、层出不穷的新技术……
一系列改革都是着眼於人、落脚於人。近年来,医大一院坚持精致医院建设理念,围绕建设职工最幸福、患者最满意医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患者和职工关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核心还是要改善患者体验。改善患者体验,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医疗服务的优化上,更体现在医患关系的和谐与患者心理的慰藉上。
医护对医院有归属感、认可感、成就感,人人為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為患者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让患者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福祉。(记者王亚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