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新春走基层:这份传承历久弥新

时间:2024-02-1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轻勾慢搓抹复挑,一枚木质、2寸长短的柳叶形工具运用得游刃有余,配合手下细微调整,泥塑人物衣袖慢慢变得垂顺,眉眼逐渐清晰,轮廓开始明朗在京津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泥人张作坊,刘强正在修复一座“蓝衣孔子像”。

  今年54岁的刘强专注于“泥人张”修复有十几年的时间。“泥人张”的作品讲究形神兼备,手上的功夫最为了得。一个作品的完成有80%要靠手上的技巧,在手指达不到的部位要用工具帮忙。“这个工具叫压子,就是用黄杨木等材料做成柳叶形的工具。”刘强一边演示修复的手法,一边告诉记者,“修复的时候用一只手控制压子,另一只手托住,力度、角度都有讲究。人物头脸的平整度、衣褶的弧度曲直,全靠创作者的手感。”

  刘强介绍,泥塑塑型后,要通过修复环节,精益求精地打磨细节,按照设计还原作品的样貌,同时去除因原料泥含沙造成的小气泡和小疙瘩。做好后,要放在阴凉处风干,15至30天,纯土制的泥人就可以作为艺术品出售了。而彩塑作品在捏制完毕后,要放入窑内烧制,在烧制后经过打磨再用颜料上色。

  无上限地追求细节,从“不行”到“行”,再做到“好”,直到“更好”,看着手中的粗陶变成一个完美的作品,“泥人张”百年的技艺传承、文脉浸润让刘强静下来、沉进去,乐在其中。“泥人张技艺代代传承,要想呈现出好的作品,需要坐得住,耐得住寂寞,把心沉下来,才能百分之百投入进去。我们这个行业特别需要工匠精神。”刘强说。

  “95后”郑茹月追随兴趣进入“泥人张”从事彩绘工作,她表示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百年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赓续。

  “我们去年在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开展了进校园的展览活动,今年计划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四川大学。同时,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开设了选修课,以及在海河中学、香山道小学等中小学的校内普及也将继续进行。”新春之际,“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已经开始着手今年的计划,“现在的青年对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热情和积极性,作为传统文化的从业者、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勤勉工作、修炼技巧、守正创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津云新闻编辑尹辰辰)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