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他的精神照亮后辈追求真理之路

时间:2024-10-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他平和、谦逊,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办郑哲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上,多位院士专家讲述了郑哲敏的科研故事,缅怀这位赤忱报国、追求真理的科学大家。

  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郑哲敏是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指导的学生。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数十载科研生涯,郑哲敏毕生践行这一教诲。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规整的小碗,大家欢呼雀跃。所长钱学森兴奋不已,拿着小碗给大家看:“可不要小看这个碗,我们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

  一个新兴的学科就此诞生,钱学森起名为“爆炸力学”。其创始人便是钱学森的得意门生郑哲敏。此后,郑哲敏逐渐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驯服”了炸药,并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能量,解决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

  为什么会选择爆炸为研究方向?为什么没选择“高大上”的理论研究,而是选择应用科学课题?这些是郑哲敏接受采访时经常被问的问题。郑哲敏总是这样回答:“就是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曾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郑哲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1988年6月,在郑哲敏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成立。1988年至1993年期间,郑哲敏任LNM第一任室主任,后曾任LNM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哲敏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洪友士记得,在LNM接受国家评估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后,郑哲敏曾语重心长地告诫LNM的成员们:“LNM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满足。前面的路途任重道远,我们仍然要力戒浮躁,不断爬坡。”

  “科技工作和实验室建设要‘不断爬坡’,是郑先生一贯的思想。”洪友士说,“这不仅是对LNM的要求,也是对力学所全所的要求。郑先生还经常说,科技工作要争做‘第一’,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是别人做过的事情,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郑哲敏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他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自然科学研究是比较苦、枯燥,但这些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在前面,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创造和发明,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现在各方步伐都很快,但我想还应有一批人,有志于稳下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

  “郑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成就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先生的名字,那些被他点亮的人生、被他启迪的智慧、被他塑造的品格,都一一浮现眼前,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罗喜胜说。

  “他平和、谦逊,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让人如沐春风。”“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我们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办郑哲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活动上,多位院士专家讲述了郑哲敏的科研故事,缅怀这位赤忱报国、追求真理的科学大家。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推动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郑哲敏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真实写照。郑哲敏是钱学森在美国期间指导的学生。回国前夕,钱学森找他谈心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数十载科研生涯,郑哲敏毕生践行这一教诲。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块5厘米长宽、几毫米厚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规整的小碗,大家欢呼雀跃。所长钱学森兴奋不已,拿着小碗给大家看:“可不要小看这个碗,我们将来卫星上天就靠它了。”一个新兴的学科就此诞生,钱学森起名为“爆炸力学”。其创始人便是钱学森的得意门生郑哲敏。此后,郑哲敏逐渐找到了爆炸中能量释放的科学规律,“驯服”了炸药,并利用这种威力巨大的能量,解决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难题。为什么会选择爆炸为研究方向?为什么没选择“高大上”的理论研究,而是选择应用科学课题?这些是郑哲敏接受采访时经常被问的问题。郑哲敏总是这样回答:“就是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曾写道:“一个人如果不是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郑哲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获得这个奖,感到很惶恐,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做爬坡的工作,干出汗的活“做爬坡的工作,干出汗的活。”这是郑哲敏对科技创新要勇攀高峰、敢于啃硬骨头的生动诠释。1988年6月,在郑哲敏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成立。1988年至1993年期间,郑哲敏任LNM第一任室主任,后曾任LNM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哲敏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洪友士记得,在LNM接受国家评估并获得“优秀”的成绩后,郑哲敏曾语重心长地告诫LNM的成员们:“LNM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满足。前面的路途任重道远,我们仍然要力戒浮躁,不断爬坡。”“科技工作和实验室建设要‘不断爬坡’,是郑先生一贯的思想。”洪友士说,“这不仅是对LNM的要求,也是对力学所全所的要求。郑先生还经常说,科技工作要争做‘第一’,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是别人做过的事情,就要比别人做得更好。”郑哲敏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他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感悟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自然科学研究是比较苦、枯燥,但这些基础研究必须要走在前面,才能真正推进科技创造和发明,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现在各方步伐都很快,但我想还应有一批人,有志于稳下来,实实在在做一些事。”“郑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和成就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先生的名字,那些被他点亮的人生、被他启迪的智慧、被他塑造的品格,都一一浮现眼前,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罗喜胜说。(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4-10-09 第01版)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