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非遗上新文化消费呈现新风潮

时间:2025-04-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消费市场不断更迭、新潮流风起云涌的当下,一股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非遗热”正悄然兴起。从青岛老里院的创意集市到热门社交平台的话题讨论,从电商平台的千亿成交额到线下非遗体验的火爆场景,非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代生活,与“年轻”“时尚”等关键词相融合的非遗新产品,为文化消费带来了新活力。

  据抖音发布的《2025抖音春节非遗数据报告》显示,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短视频直播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者发布的非遗内容,带动非遗相关抖音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679亿,平均每天有17.3万场非遗直播。非遗好物成抢手“新年货”,抖音电商相关订单量同比增长33.7%;逛吃打卡带动非遗体验消费潮,抖音生活服务非遗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39%。

  非遗的“破圈”始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在消费市场上,非遗产品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工艺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京东数据显示,今年年初的年货节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搜索量同比增长192%,苏绣产品销量增长253%,瓷胎竹编销量更是同比飙涨400%。

  在杭州余杭,一家名为“杜姑娘米酒酿造司”的企业通过创新花果酒和DIY调酒体验,将传统米酒打造成年轻人的“治愈系”饮品。这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米酒产品不仅深受本地消费者喜爱,还吸引了外省区的消费者专程来打卡消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杜鹃表示:“年轻人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参与感和情绪价值。”

  同样,在苏州,非遗宫灯传承人费志涛将针刺工艺与现代台灯结合,借助科技优化生产流程,使原本耗时数小时的手工灯片制作缩短至几秒。这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灯彩台灯不仅在国内热销,还在国际市场上引发了追捧。这种“实用化改造”让非遗从装饰品变为日常用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学与功能兼具”的需求。

  非遗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跨界设计与数字化体验的双重驱动。许多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设计师、品牌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文创产品。在浙江,余杭非遗馆推出了磁吸剪纸材料包,将传统剪纸与现代磁贴结合,年销量突破预期。在广东,潮汕英歌舞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衍生出服饰、文创等周边产品。

  在数字化体验方面,VR、AR等新技术为非遗的传播和消费带来了新机遇。2025年春节,西安以“非遗好物 国潮焕新”为主题,将非遗与现代国潮元素融合,通过创意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与创新,安排了灯会演艺、文博研学等6大类173项特色年俗活动,打造新场景、推出新供给、激活新消费。在大雁塔南广场,游客扫码即可体验李白卡通形象与“山河诗长安”情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XR沉浸展,让体验者探索秦始皇陵地宫奥秘;西安科技馆的电磁大舞台等活动也备受欢迎。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西安文旅带动住宿、餐饮、购物、演艺等综合消费能级提升。大悦城、熙地港、赛格、老城根通过观百戏、“对诗词”兑换年货等趣味文化活动,吸引市民游客,人潮涌动。其中10家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区)客流量464.37万人,同比增长59.19%,实现销售额5.53亿元,同比增长21.8%。

  尽管非遗在消费市场上的表现愈发亮眼,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非遗项目因缺乏市场化能力而陷入“有技艺无销量”的困境,依然存在着价格与价值的认知偏差,以及传承与市场的代际鸿沟。消费者往往以普通工艺品标准衡量非遗产品,而老一辈传承人更侧重于深耕技艺,对营销、品牌建设力不从心。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非遗消费热兴起的背后,“非遗经纪人”这一新职业也走入了公众视野。他们像桥梁一样连接着传承人与市场,既懂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又熟悉现代市场的运作规律,通过策划活动、推广品牌、拓展渠道等方式,帮助非遗项目提升市场认知度,跨越传承与市场的代际鸿沟。“95后”瑶族姑娘房欣是一位活跃在非遗传承领域的非遗经纪人。房欣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创立了拾月拾陆瑶族(非遗)文创园。房欣团队将瑶族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瑶族特色的文创产品,如瑶族刺绣、瑶族银饰等。同时,他们还通过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开设非遗研学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瑶族非遗文化。

  非遗消费的勃兴,本质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不仅让非遗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刚需”,更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文化支点。业界专家同样认为,非遗的未来需兼顾“守正”与“创新”,保留工艺精髓,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失真。同时,通过科技、设计、体验三大维度拓宽应用场景,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