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于细微处传承匠心

时间:2024-08-1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平常的50公分,大约等同于成年人一只手臂的长度,或者一桶纯净水的高度。但如果置于国之重器“天骅”通过广西钦州沙井保通桥的场景,这便成了何晓文推动平陆运河项目建设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

  何晓文,现任广西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总工程师,于今年5月荣获”钦州市五一劳动奖“,是项目部负责技术质量管控的领军人物。了解他的科研事迹,每一阶段的成果都足够耀眼:发表专业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指导公司项目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集团优质工程;获得集团优秀成果奖、中国水利企业协会二等成果等。当被问及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时,他说,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一直推动着他前行。

  以钦州沙井保通桥为界,平陆运河航道15标分为内外两段,相较于入海口段,城区段航道更窄、吃水更浅、且周围红树林遍布,无论是基于生产效率或是生态环保的考量,大型绞吸挖泥船无疑是施工船舶的首选。然而要通过通航孔最窄区域仅为31米,高差仅有13.7米的保通桥,对于船体总长113.4米、型宽19.6米、水面最大高度12米的“天骅”而言是场艰难的考验。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入内河,我们并无先例,没有经验可循”“难度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事故”,面对此消彼长的质疑声,何晓文作为项目总工,牵头组织项目团队、船舶、浮吊等单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过桥细节,努力引导整个队伍直面问题、打破困境。“大桥与船之间的富裕净空是1.7米,大于海事局规定的船舶安全通航要求,再者船舶过桥时两边宽度平均仍有5.7米的富余量,理论上是可行的”。他接着说道,往往这些“细枝末节”的数据能对工作推动起到重要影响。

  为保障“天骅”顺利过桥,尽早加快城区段施工建设,项目部在综合天气、光线、潮水等方面因素后,定下5月31日上午9点至10点组织过桥的行动计划,当时距离节点时间不到5天,整个团队面对的是一个时间紧迫、困难重重而且看似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何晓文也开始察觉到团队的情绪波动。

  “负责船舶上层建筑及结构拆卸的机械设备还未到场,”“陆运车辆也还没联系,拆解同样需要时间,我们怎么可能完成?”“这个时间点是近段以来最合适的时机,错过至少需要再等大半个月。虽然任务艰巨,但天航人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直面困难的勇气”。于是,何晓文立即统筹周边优质资源,最终与桥梁标段达成一致意向,采取暂借浮吊船使用的办法,替代原计划由外地调配的机械设备,成功解决一大难题。

  “寻找一个合适的、稳定的潮位对于打赢这场攻坚战至关重要……”。交谈期间,何晓文提及较多的是工程施工的“眼睛”——测量。为了掌握“天骅”过桥最准确的水文信息,他多次带领团队对过船通道水域进行测量,全面分析通航环境,复核过桥净空、潮汐流速、水深等因素,同时协调上游枢纽标段于过桥当天时间段暂停泄洪,确保水位保持稳定,调遣数艘反铲船行驶于前方两侧,辅助船舶定位,协同海事局准备数艘警戒船实施戒备,这才创造了船与桥仅有50公分的奇迹,书写国内大型绞吸挖泥船进入内河施工的里程碑。据他描述,“天骅”过桥时所有人的手心紧握,直至最终顺利完成后都仍难以置信。

  身为项目总工程师的何晓文,始终把培养人才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对“天骅”每日施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局公司专家意见建议,最决定将T4挖岩绞刀更换为48DS绞刀,将横移锚由7吨锚更换为9吨锚的想法,成功提升船舶生产率20%。他也是一位领航者,积极做好师带徒、传帮带工作,以集中授课、谈心谈话、案例分析、现场指导等方式,夯实项目人才梯队建设,去年带出的徒弟成功打造了天航局首个项管系统上云项目部,现已能独立编制项管系统上云管理经验材料并作分享,获得中交集团“优秀师徒”殊荣。

  “我们要善于见微知着,把需要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摊开,有助于从细节入手,理清思路,带领团队不断攻坚克难。”这就是何晓文理解的“匠心”,也是他身上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