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光明网评论员:“人类”才与AI竞争个体人是在与彼此竞争

时间:2024-10-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人工智能正在以光速渗透至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抵制AI入侵的美国编剧大罢工持续了四个月,至今还未有和电影公司联盟达成协议的迹象;而首届以AI为主角的纽约时装周,已经有七成展示服装由AI设计。国内的情况是,包括文心一言在内的、首批8家大模型已通过备案陆续上线,AI作为加载功能正迅速进入现有“传统”APP,如B站、快手正在内测AIGC搜索。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出现,这篇文章就可能是AI写的,谁又知道呢?

  普通人该如何面对这一切?如果说已经经历前AI时代的成年人,面对的是自身行业的突变、具体场景下的见招拆招,那么,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的一代,以人的具身性学习与人工智能迭代较量的一代,则要从头建立认识世界的框架,建立新的生存方法论。一个需要理解的基本面是:“人类”才与AI竞争,个体人是在与彼此竞争,与彼此竞争驾驭AI的速度、能力。

  比如,该怎么样认识“劳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考虑“劳动”的定义,这是这一代孩子必须面对的实践调适。传统的家务、烹饪、农事劳作都是劳动,但“劳动”还要增加日常应用类数字工具的使用和实践,包括文字辅助程序,绘画、剪辑工具,音频文字互转工具,统计类工具等,无论是学校的劳动课还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家庭教育。单一学会哪种工具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适应和AI结合劳动的状态,这正是未来的劳动者面临的日常。

  比如,该怎么进行“学习”。搜索引擎的出现曾极大地冲击了字典、词典和诸如百科全书类的工具书,不仅仅是因为拥有更大的数据库、更快更便捷的获取方式,深层还在于将传统的“普泛化”工具、对所有人都一张面孔的工具,变成了可以按需定制的知识供给者。人工智能的普及,则更会几何级提升个性化学习、定制化学习的灵活性,应在这当中学会与AI共同“学习”,既可将其作为一对一的私教、导师,又可通过提示词对其进行训练,使其“知我”“懂我”“为我”。

  再比如,该如何进行“择业”。光明网评论员曾在《透过泡沫,看看那些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一文中提出,未来,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是那些易于标准化的职业、易于模式化的流程,不容易被替代的则是那些具有“人”的综合性特征的职业。后者,可能是独特的艺术家、具有原创性的创作者、技术人文复合性人才,也可能是美发师、插花师、育婴师、护士、电工这样具有人的“具身性”的职业。其实也可以更简单一点说,人要避开那些可以用多少、正误等简单标准评价的职业。计算机思维就是标准的0和1二进制思维,能用这类标准评价的职业,AI永远是“多”,永不会“错”。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