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看到各地发文限制过圣诞节的消息,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都有通知,甚至物业公司都出来告诉商家和业主不要过洋节,郑州的商场也很少有圣诞树,但又想不借节日吸引消费者,所以改用其他缺少洋节味道的道具。
洋节气势汹汹的背后是西方文化,当传统节日和习俗被限制而缺少节日氛围时,圣诞节反而变得秀色可餐。
人人都认为传统节日失去往日氛围,庆祝性的节日被强制禁止燃放鞭炮和烟花,纪念性的节日强制禁止烧纸祭奠先人,如果只是为保障城市建筑和人身安全还算合理,却在农村也毫不放行,严查、重罚销售的商家,为增加节日氛围只能偷偷提前准备,过节反而像做坏事一般,中华文明中心的河南不能正当继承传统,所以难怪河南人要跑去周边省份放烟花和鞭炮。
当节日失去标志性物品、缺少节日的仪式感时,节日的意义就会消退,各地限制烟花和鞭炮虽然能避免意外事件,却也一刀斩断人民和传统的联系,逼退人民对节日的感知和记忆,传统文化就是这样慢慢被动失去存在感。
当麦子长得很好的时候,根本不用费用地去拔草,然而如果麦子长得很弱,草就因为过于显眼而格格不入。之所以各地需要发文限制洋节,终归是传统节日逐渐失去影响力,洋节因此就显得格外扎眼,生活本就过得艰难,谁还不想借此多增加些色彩?
限制节日其实是限制人民的情感和消费,最好的消费是公民自愿的消费,只要消费者有消费意愿,商家就有愿望投资扩大节日影响,达成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欢乐的局面。限制洋节虽然能削弱洋节的影响力,但相比更加弱势的传统节日,洋节已经处于不败的局面,总有人愿意装点圣诞树,也甘愿消费平安夜的苹果。
圣诞节源自基督教,虽然在中国少了宗教氛围,但仍是宗教的标志,是宗教文化的进攻。尤其当前中国人在精神信仰上弱势,不少寺庙再不是安抚人们疲惫的灵魂,反而成为非钱不得进门的摇钱树,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活动被禁止烧纸,切断与先人的联系,把中国人对本土神仙的祭拜当成封建迷信。
要知道中国是一个世俗文明,虽然也表现对神的信仰,但并非盲目听从神,而是让神满足自己现实生活的愿望,总是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诚如孔子所说的“祭神如神在”,远非基督教无条件听从上帝,很少有一神教的迷信色彩。
无知让人勇敢,本来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作为中国右派的精神支柱,现实却是来自西方自由派以右派自居,本来是西方左派的自由派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右派,就会知道中华传统已经被边缘化,被西方文化用巧计替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失去话语权,而大家却只感到不舒服,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所以难怪中国虽然是几千年历史传统最稳固的国家,却表现得像一个没有传承到华夏传统的左派国家,试问你自己继承到什么华夏优良传统呢?西方在中国的殖民计划没有成功,却以西方文化成功殖民中华文明,而我们却浑然不觉才更可怕,。
有人说日本得了唐宋精髓,韩国得了大明真传,那么中国继承的华夏传统究竟是什么?中华文明数千年传统的核心应该是什么?这需要向历史探求,向祖先探求,忘记祖先同突然成为暴发户的野蛮人没区别,继承和发扬祖先的愿望与传统才能说明与祖先的联系。
有人盯着华夏文明和传统的下限大肆批评,为什么不学好走向华夏文明的上限呢?正是无能又爱找借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证明不是中华文明不行,只是我们这代人不行,被西方文化寄生后排斥华夏传统还自我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