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4月的人民公园,海棠盛放。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带来了传统岩彩技艺,邀请市民游客一起参与大型艺术装置的创作。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公园正成为大学美育的新课堂。
5月下旬的桂林公园,也让人期待。届时,上海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将带来名为桂林春韵 最忆江南的沉浸式表演,以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艺术跨界,展示江南丝竹文化。
而在浦江郊野公园,上海戏剧学院排演的沉浸式红色话剧《寻找第十二人》已连续演出120多场,成为公园的常驻节目。青年学生演员表示,通过排演,自己从革命先辈身上读懂了信仰,也在和观众的互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过去三年,通过上海高校+公园文教结合项目,包括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体育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在内的沪上8所高校牵手16座上海的公园,开启一场双向奔赴:以大学之大赋予城市公园更深厚的人文底蕴,以社会大美育的新形态涵养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为城市注入文化之魂。
随着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被市民称为公园式校园。去年,华政一口气推出7集校园连续剧——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充分挖掘校园27栋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资源,串联起校史中的红色故事。
今年4月至5月间,苏河明珠实景思政课陆续向大众开放。1949年5月26日,华政长宁校区交谊楼成为解放军战士进驻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华政百余名学生边演边讲,在历史建筑间移步换景,其中有一幕重温的正是这一上海解放的历史片段。
眼下,红色文化+公园正在开启更多新的尝试。今年下半年,上海师范大学计划在桂林公园上演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片段。在张江艺术公园,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学子们自编自演的红色音乐剧《国之当歌》青春版,深情讲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上海的故事。地处上海这座光荣之城,更多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一次次沉浸式体验中铭记红色传统、赓续红色基因。
随着大学校园与城市公园互动日益频繁,一些问题也激发着学者们的深度思考:大学如何更好融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共生共融,大学还能多做哪些加法?
让经典高雅的音乐表演从音乐厅走向街区公园,由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已走过20个春秋,这一公益性绿地公园音乐会,已成为沪上的一张公共文化名片。
在为市民带来一场场精彩演出的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一批青年音乐家的快速成长。很多知名音乐人在学校期间,都是星期音乐会的主力。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处重大演出项目办主管张翼表示,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拓展演出空间,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多元公园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
大学文化加持,将赋予更多公园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以地处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为例,在牵手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后,这里海派文化魅力倍增。上大美院特邀全国21位艺术家,创作了16件与公园环境完美融合的艺术品,并鼓励市民参与寻宝活动,找出这些艺术品并打卡留念。上大美院青年教师牛晨光介绍,这些公园中的艺术装置,不仅帮助市民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也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公园和电影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去年,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复兴公园,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带来的《新中国露天电影放映发展回眸》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现场最吸睛的展品,是一辆上海永久28杠动力自行车。20世纪60年代,在电影拷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使几家影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由跑片员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来回运送单卷拷贝。于是,上海永久28杠动力自行车也成为放映队坐骑之一。上海电影学院特效中心主任陈凯表示,未来,学院和公园还将共同搭建更多市民与影视艺术互动的平台。
不久前,在徐汇区康健公园,不少家住附近的孩子开启了一场动手实验:每个孩子手持一个水瓶,从公园内的天然河流中取水,并在上海师范大学师生的指导下学习开展水质检测。
利用公园的天然环境,上海师范大学已面向公众举办了多场不同主题的科普活动。下周六,该校动物学专业的师生还将带领孩子和家长在康健公园寻找林中精灵,通过介绍鸟类、介绍观鸟方法等,帮助市民游客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上海,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对大学而言,借助一个个城市公园大平台,一批学科专业正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绽放光彩,为更多市民群众提供服务,塑造城市品质生活的新风尚。
这几天,滨江森林公园景色宜人,不少市民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体验户外瑜伽、八段锦、花样跳绳等,享受运动的快乐。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红英介绍,自2021年起,上海体育大学就与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等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全民健身科普和公益教学活动。今年,还将新增马拉松赛事、端午节龙舟等新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