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的雏形“角黍”。最初,人们根据牛角的形状制成“角黍”,作为耕牛牛角的替代品,用于祭祀。
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是最早记录“粽子”的古籍,里面将“糉”(zòng)解释为“芦叶裹米”。
先秦时期,粽子大多用来祭祀。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夏至节日食粽。”粽子成为夏至节令食物。唐宋之间,端午节日被官方确立,夏至、端午时间临近,夏至吃粽子的习俗纳入端午。
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这是端午食粽祭屈原之说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