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人定胜天(rén dìng shèng tiān)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时间:2024-09-2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9月26日,“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成效专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20年国家启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经过五年发展,目前北京市共有专精特新企业8754家,数量增长14倍。2020年底至今,北京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53家跃升至1035家,数量增长近20倍。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介绍,北京是全国第一个“小巨人”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的城市,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总体而言,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的发展特征,已成为首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姜广智分析,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近八成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高精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化特征明显,四成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在15%以上,14家专精特新企业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精特新企业以千分之四的数量贡献了超过中小企业四成的技术创新规模,具备高精尖特点。

  同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约四成前瞻布局通用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类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具有巨大增长潜能。目前全市超五成A股上市公司为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近六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正深刻影响未来投资趋势,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超四成企业净利润增长率超10%,超五成企业深耕主导产品10年以上,超六成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超10%,持续引领北京200多万家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会上,姜广智还介绍了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工作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在全国首创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站,已建设110家,形成“五公里服务圈”,试点建设15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助力企业集聚成势、融通发展。搭建政策集成服务平台,归集惠企政策2.7万条,上线款优质服务产品,实现企业服务“一站式”汇聚,专精特新惠企服务“工具箱”不断丰富。

  姜广智表示,北京市聚焦企业获得融资难问题,加强贷款中心建设,强化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供给,“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7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1501亿元,同比增长34.7%,有贷户数同比增长34.7%。同时,发挥北交所主阵地作用,在全国首批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已有406家企业入板培育,支持企业融资超80亿元,全国首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审查机制在新三板挂牌。

  此外,北京市近两年通过1.5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了620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建立“链主企业出题、中小企业答题”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帮助专精特新企业引进关键核心技术人才超千人,推动超七成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配套。

  北京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张铁军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133家,主要为具有高度专业化、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精尖企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个行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836家、1377家和889家,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的近8成。

  数据显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状况较为稳定,今年6月末,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吸纳就业超过70万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5.6亿元,同比增长2.8%。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吸纳就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83.3%和79.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好,增速均为5.6%。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3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91.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规模最大,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达到8成以上,营业收入合计占比近9成。

  张铁军表示,研发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成长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今年上半年,北京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研发费用46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研发投入强度居前列,两个行业的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6%和11.9%。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拥有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154家,数量在国家级经开区中长期位居前列。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锐锋在发布会上介绍,经开区近年来聚焦创新支持、平台建设、政策支撑、金融服务,着力打造了“四位一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模式。

  首先,经开区强化创新支持,持续营造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生态。优化“科创二十条”政策,助力打造专精特新创新发展生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作用,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的“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加速体系,引导各类创新孵化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孵化器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与加速。

  同时,推进平台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专精特新服务载体。积极搭建创新化、生态化、共享化的服务平台,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首家“专精特新服务站”—“大族专精特新服务站”落地经开区。彭锐锋介绍,截至目前,经开区总计布局这样的专精特新服务站12家、专精特新特色园区3家,坚持强化市区联动,持续推进高水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基地建设。今年以来,新增获评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家,总数达到33家;新增获评北京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家,总数达到13家。

  完善政策体系,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我们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制定了覆盖不同行业领域、针对企业共性需求的普惠型政策,有效赋能企业发展。”彭锐锋表示,为强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进与培育,经开区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项政策体系。

  此外,加强金融服务,持续优化专精特新金融支持体系。彭锐锋表示,经开区已建成“产业升级基金+专项子基金+市场化子基金”完备的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体系,覆盖企业发展种子期、天使期、VC和PE阶段全生命周期,总规模达100亿元。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机制更加灵活、支持更加有力的融资服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