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在一审判决中,呼富吉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唐立霞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就在前几天的10月25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拐26年的杨妞花案做出重审一审宣判,对人贩子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
正义没有缺席,人贩子呼富吉、唐立霞、余华英等终于受到法律的严惩。在众多网友大呼痛快的同时,郭刚堂、杨妞花等受害人都得以与家人团聚。
不管是寻子的郭刚堂,还是寻找父母的杨妞花,每次他们成为镜头的焦点时,我们都能看到其他的寻子家庭,举着自己孩子信息的牌子,站在他们身边,期待自己的寻人信息能被更多人看见。
寻亲成功的故事固然感染着每一个人,但还有很多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却缺少被看见、被关注的机会。他们为了寻找丢失的亲人,除了思念和寻觅,还要饱受求而不得的煎熬,这会让他们的每一天更显漫长。
拐卖儿童案件多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意味着很多家庭承受了数十年身心俱疲的压力,也意味着很多的父母正在老去。虽然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人脸识别、DNA鉴定、大数据应用等现代化手段,加速了被拐儿童回家的进程,但还是有一些孩子,至今仍未能回家。
以寻亲家庭为原型的电影《亲爱的》,一位失子父亲找回了孩子,而另一个父亲的原型,至今仍奔波在寻找孩子的路上。只要孩子一天没有回家,这个家庭就会承受难以言喻的失子之痛。这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快一些、再快一些,让被拐的孩子,早日找到回家的路。
而对于那些已经找到孩子的家庭来说,也可能面临着新的难题。杨妞花回归原生家庭、郭刚堂的儿子也回到了他身边,当然是破碎的人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缝补。但对另外一些家庭,因为孩子对养父母有更深的感情,不愿意回归原生家庭的情形也并不鲜见。得到即失去,这种痛苦也远非外人能体会。
在儿童被拐案件中,涉及太多的法律、伦理、亲情。对一些特殊的寻亲家庭展开救助,也许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下一个课题。有的家庭,因为孩子不肯回归陷入绝境;有的家庭,则因为寻亲多年家徒四壁陷入困境。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不能,也不应该让过去的伤痕,变成他们日后沉重的枷锁。
呼富吉、唐立霞、余华英等作恶者受到了正义的审判,但那些受害者经历过的苦难和阴霾,并不会因为审判结果而立即消散。他们应该被看见被治愈,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