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我国一直流传着两句古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古代社会文人的信仰,学有所成,考取功名,更是文人志士的梦想。有多少人半生志于学,却一生怀才不遇,只能含恨而终,又有多少人一次次参加科举考试,一次次名落孙山,仍痴心不改。
在我国古代,读书做官是件意义深远,极其光荣的事,却也是一件需要天赋机遇,极其困难的事。而在广东却有这样一个村庄,频频有村民科举取第,金榜题名,历朝历代,人才辈出,这个村庄就是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的松塘村。
在松塘村,最有特色的要数随处可见的宗祠和书舍了。全村90%的村民姓区,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宋代大学士欧阳修。宗祠是许多年来区姓宗族分支祭祀祖先的地方。书舍则是先前村中孩子读书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当时的学堂。
村中自古私塾林立,学风盛行,在松塘村宗祠前的广场上,林立着一些功名石,这些石碑上记载了科举时代,所有从松塘村走出去的考取功名者。
据统计,仅在明、清两代,松塘村考取进士者就有五人,考中举人以及贡入国子监的人数更多达20人。其中有四人在清代入职了翰林院,因此,松塘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翰林村”。这些人当上官或者经商成功挣到钱以后,全都不忘回报乡邻,他们感恩家乡尊师重教的传统,感恩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延续读书重教的香火,他们纷纷回乡建造书社,供后人读书学习。
在松塘村,还有一个传统,就是祭祀孔子,孔圣庙中每天香火不断,在每年的八月份还有祭奠孔子诞辰的大型仪式。经常有村民外出或者买菜路过孔圣庙,进去烧一炷香,以祈求家中正在上学的孩子读书用功,学习进步。
至今松塘村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子的传说,村民们常常用来教导孩子不要妄自菲薄,自高自大,要谦虚好学、谦卑恭敬,要懂得尊重读书人。
如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在各地都纷纷辞旧迎新,追赶潮流建设新农村之时。松塘村依然初心不改,保留着传统的民风民俗。
村中古建筑鳞次栉比,高高的青砖青瓦房屋,结实整齐的青石铺就的村中巷道,随处可见的茂盛古树,一切都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就连村里的池塘,也还是原来的模样,清澈见底,微风吹来绿波荡漾。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几口完好的古井,村民们在吃水用水上也都习惯到水井边打水。
松塘村整个村庄都洋溢着浓重的文化气息,村里楹联、村训处处可见,不仅书法写得漂亮,而且文辞隽秀、内涵丰富。
跟祖辈一样,今天的松塘村民依然重视教育。他们从小教孩子们练习书法,参加各种文化教育宣传仪式。在每年的祭孔盛典上,少不了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们的身影。考上大学的孩子不仅能得到村民的尊敬,还能够得到村里的奖励。成绩优异,家长高兴,老师高兴,还有奖赏,孩子们好好读书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在浓厚的好学氛围影响下,孩子们都知书达理、好学上进,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国内高校,甚至国外名校。
在每年过年的时候,长期在外工作和生活的游子也会像鸟归巢一样,回到家中。热闹的舞狮庆祝活动完毕,大家一起围坐在祠堂中吃喝玩乐,感受家的温暖。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开心的笑容,喜气洋洋,让长期在外奔波的心得到安慰。
在松塘村,村民们几乎人人都能说会道、能写会画,且谈吐不凡。由于对村中历史耳熟能详,他们经常做外地游客的免费导游,在游客的赞叹声中援引古今,侃侃而谈。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据说这个民族有个传统,在孩子懂事以后,要教孩子读书识字之前,家长们会在书籍上涂一点蜂蜜,让孩子闻一闻、舔一舔,以此来告诫孩子认真读书,让孩子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并且,主要由犹太民族组成的国家以色列,这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人口也不占优势,但由于重视教育,国民文化素质颇高,科技发达,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打败周围所谓的大国,从而赢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得以在中东地区站稳脚跟。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松塘村悠久的尊师重教文化传统为全国村落树立了典范。国家自然不能忘记。
2010年,松塘村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引来众多游人拜访参观。十年后,松塘村又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松塘村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村,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收获了自己的辉煌。
松塘村人口仅有2000人左右,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一直不多的小村落,却从古至今流传了800年。
有人称它为风水宝地,其实全国比它环境优美的村落也不在少数,为什么独有它久负盛名呢?很明显是人的缘故。如果人们不保持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没有高尚的品德素质,不要说人才辈出,就是优美秀丽的自然环境也可能早已荡然无存。正是村民们恪守祖训,严于律己,重视读书学习,才使整个村庄活了下来,而且活得风生水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