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从1750年到2015年,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水泥生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大约有6000亿吨碳(相当于1000亿头大象的重量)被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其中约三分之一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
植物通过“吃”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糖和淀粉,也就是光合作用。幸运的是,植物对二氧化碳的胃口相当不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植物消耗的速度越快。
绿证,即绿色电力证书,是国家对发电企业每兆瓦时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以及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
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内的风电(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不含分布式光伏项目)。
绿证的价格以补贴额度(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脱硫标杆电价)为上限。比如某省风电的标杆电价是0.6元/kWh,光伏标杆电价为0.88元/kWh ,当地脱硫标杆电价为0.35元/kWh ,那么风电的绿证最高价为0.6-0.35=0.25元/kWh ,光伏的绿证最高价为0.88-0.35=0.53元/kWh ,显然风电绿证比光伏绿证更具竞争力。
1. 减轻补贴压力:从2006年到现在,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从最初的每千瓦时0.1分钱提高至1.9分钱,但电价附加标准的提高始终滞后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需求。到2016年底,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累计缺口达600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越来越大,绿证制度有望部分解决补贴问题。
绿证的申领在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而交易在绿证认购平台进行。目前支持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单项挂牌,另一种是协议转让。
截至2019年5月18日,累计核发绿证数量已达到22,337,594个,其中风电绿证占到了惊人的99.6%比重。
风电方面,河北、内蒙古和山东三省(自治区)的风电核发数量最大,核发的风电绿证中有22.09%进行了挂牌,而挂牌的绿证中只有0.57%完成了交易,完成交易的风电绿证基本集中在河北省。
截至2019年5月18日晚22:00,已经有33106个绿证被认购,其中绝大多数个人买方只购买了1-10个绿证,而企业买方多以数千个,甚至上万个的数量进行购买。其中最近一笔的企业认购为评估中国购买了3000张绿证。
方式1:登录绿证认购平台(,可以直接像淘宝一样挑选合适的绿证产品,支持银联在线:个人买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进行购买,操作十分方便。
自愿认购,动力不足。几乎只有少数比较前卫的强调环保的大公司,或者以此作为品牌营销战略的公司会购买绿色电力,因为绿证并没有价格上的优势。而自愿购买的个人可以说仅仅是“出于情怀”。
不能二次交易。目前的绿证认购后不能再次出售,并没有金融属性,不能提供融资渠道。相关专家解释此举是为了避免金融属性的过度凸显,不希望在初期把绿证价格炒的过高。
不能,绿证的价格是购买者为支持绿色能源发展付出的额外成本。事实上风电、光伏发的电汇入电网后与其他电源所发电量是无法进行区分的,个人购买了绿色电力并不能保证家庭用电就来自绿色电力,只能保证这部分电力被提前消纳。购买的绿证也不能当1000度电来使用。
对于风电、光伏企业来说,办理绿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补贴拖欠问题,但绿证的最高价格不得高于补贴,而且不能二次交易,所以发电商最多只能拿回补贴。不过没有售出的绿证还可以享受补贴,所以目前的绿证制度对风电、光伏企业来说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当前政策下,绿证交易和碳交易没有任何关系。有人认为绿色证书代表消耗一定量可再生能源,这部分电力的碳排放不应该被考核,但实际上很多风电在生产端已经形成清洁能源机制(CDM),减排量被开发商拿走并出售了。将来如果要衔接两个交易体系,必须理清很多边界定义。
《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中明确:计划自2018年起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和绿色电力证书强制约束交易。但是各项政策还需要一个过渡和衔接的阶段,未来几年应该会出现自愿交易、配额制与补贴并行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取消补贴。
发电企业,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导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根据全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的要求,2020年,除专门的非化石能源生产企业外,各发电企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应达到全部发电量的9%以上。但这一政策受到火电企业强烈抵抗,将来可能进行部分妥协。
供电/售电企业,上述《指导意见》同时提出,各级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各级电网企业和其他供电主体(含售电企业以及直供电发电企业)的供电量(售电量)规定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最低比重指标,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输送和消纳责任,建立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激励机制。
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吸收的碳多于其排放的碳时,它被称为碳汇;否则,它就是一个碳源。科学家们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会增强土地碳汇,这个过程被称为二氧化碳的施肥。量化二氧化碳的施肥对于理解和预测气候将如何影响碳循环至关重要。
最近,来自9个国家28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12个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模拟和7个二氧化碳浓缩实验的观测结果,成功地对过去50年的二氧化碳施肥进行了量化。
他们发现,北温带碳汇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敏感性与整个模型的场地尺度灵敏度呈线性关系。基于这种紧急约束关系和现场实验观测,该研究估计,空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00百万分之一(相当于每升水增加一只跳蚤),北半球温带的陆地二氧化碳每年就会增加64亿吨(相当于14亿头大象)的碳,而全球每年增加350亿吨碳。研究小组还透露,二氧化碳施肥是造成全球陆地碳汇增加的主要原因。
“这项研究减少了二氧化碳施肥对陆地碳汇影响的不确定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朴世龙博士说。“这项研究中的新方法和技术将对科学界在未来的研究非常有用。”
“为了进一步解释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背后的机制,需要进行更长期的实地试验,特别是在北方和热带生态系统。实验者和建模者之间的共同努力也是必要的。”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永文博士说。
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增强。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一过程可以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信贷应该用于二氧化碳施肥、延长植被生长季节以及重新造林,所有这些都有助于从大气中吸收碳。然而,与此同时,诸如火灾、热浪和永久冻土融化等因素——以及其他日益普遍的全球变暖问题——正在把以前的碳汇变成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