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豫论场丨不能把调查研究变成网红打卡

时间:2024-01-30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大搞“打卡式”“作秀式”调研,热衷造势、做表面文章……前不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案例,其中某官员在任市委书记期间,一系列谜之操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足,着实令人侧目。

  看看这位落马书记的“政绩单”,不乏“一天调研十多个点”之类的内容。这样的调研,来去匆匆,看似深入基层,实则经不起细究。调查研究的初衷是发现问题、解剖麻雀、推进工作,助力各级各部门及时掌握实情、科学决策,同时还能增进交流,分享工作经验,达到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增强党建实效的效果。

  调研不是参观打卡,“隔着玻璃远观”与“下沉一线近看”,观察姿态不同,所见所闻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必然会不一样。如果不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下去,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只谈成绩、不说缺点,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往往大而化之,难以落地,甚至催生出一些脱离实际的“奇葩政策”。到现场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听听转转看看”,拍照留痕完事大吉,事后又层层要材料,凡此种种“打卡式”调研,都背离了调研工作的初衷,甚至还可能误导措施制定和政策决策,从而贻误发展良机。

  “打卡式”调研还往往缺少科学的设计与组织,容易出现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的问题。特别是对基层而言,面对一茬接着一茬的调研队伍,市长去完县长去,县长去了镇长去,基层干部疲于接待汇报,无奈打造“经典线路”也是可以想到的结果。无论何种调研问题,都准备同一线路、同一材料、同一对象,调研的精度和深度必然大打折扣。

  对于开展党建工作而言,做好调查研究,“身到”“心至”缺一不可,要多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一线,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诉求。调研前,要做好“预习”,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轮廓;在调研中,要拿着“放大镜”找问题,善于抓具体抓细节,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广视角地掌握情况。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想到”到“得到”,因为它们中间隔着“做到”。调查研究要想取得实效容不得半点形式主义,避免“打卡式”“一阵风”式调研,关键在于一个“真”字,在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考回来,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调研了解事实、掌握真相,一是一、二是二,才能在摸深摸透情况的基础上落实落细相关举措,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赢得群众信任,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代表委员说丨河南省政协委员黄忠新:聚力科技创新引领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