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阳翰笙】否定毛主席?那是因为只看到自己文革时“妻离子散”

时间:2024-06-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1902年11月2日出生于四川省高县罗场的一个丝茶商家庭。1925年,阳翰笙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上海文艺界筹备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时,阳翰笙为12人筹备组成员之一。

  1930年,阳翰笙出版长篇小说《地泉》时,曾请茅盾写序。当时,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书是用革命公式写的,要我写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评它。”

  阳翰笙倒也大度:“批评也是好事。”茅盾推辞不得,只好动笔作序;直言这是一部不成功的小说,太过符号化。令茅盾没想到的是,阳翰笙竟然把他的批评原文出版;这让茅盾刮目相看,连叹:“雅量,线年,阳翰笙创作了第一部电影剧本《铁板红泪录》,这是他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写的;1937年,他为新华电影公司编写了电影剧本《塞上风云》;1941年,他创作6幕古装线年,他将张乐平的连续漫画《三毛》改编成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

  阳翰笙和文艺界人士在香港浅水湾萧红墓前合影(前左起:丁聪、夏衍、白杨、沉宁、叶以群、周而复、阳翰笙。后左起:张骏祥、吴祖光、张瑞芳、曹禺)

  “1942年底,他(指周恩来)就对国统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讲解了《讲话》产生的背景及其伟大意义,号召我们认真学习。”

  “在得到正式文件,郭老(郭沫若)、乃超(冯乃超)和我商量,决定先党内后党外,逐步扩大学习范围。首先在文工会的同志和朋友中学习,然后再是文协、中苏文协、复旦,以及戏剧电影界的同志和朋友,大家在暗中掀起一个自我学习运动。”

  “朋友们对毛泽东同志、对《讲话》无不心悦诚服。他们说《讲话》内容丰富,很系统,有分量,解决的问题多,许多疑难问题俱可以从《讲话》中找到答案。”

  “《讲话》在老舍、马宗融、洪深、史东山这些朋友中也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说《讲话》解决了文艺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阳翰笙说,主席的这次《讲话》在国民党中的威慑力也是很强大的,张道藩、潘公展感到吃惊,“说毛泽东很可怕,什么都懂,《讲话》一来,把文艺界的人都拉去了”。

  当时,参加讨论的有党内4000名高级干部,实际讨论的总人数在5500人以上。尽管当时”文化大革命”已过去几年,但仍有不少遭受打击和冲击的人的感情偏激,沉浸在“揭、批、查”运动之中。

  一些被迫害致死的干部遗孀把讨论与平反冤假错案联系起来,加上当时还没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资料和研究论着,多数人对过去的许多事件真相并不十分清楚,受到一些未经核实的传闻影响,讨论中出现了不少情绪化的发言,甚至有一些对毛先生严厉批判甚至否定的言论。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