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每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希望有一束光能指引走出困境。在邵家桥村,村民吕智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那束光。
记得第一次去吕智家,他不在,出去给羊刮草了。吕智的父亲是退役军人,双眼几乎失明,走起路来颤颤巍巍;母亲二级残疾,腰椎不能直立,患有风湿病的双腿一瘸一拐,看着她拄着一根木棍,我的心情也随着她蹒跚的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在院子里,我和吕智的父母聊起了他们移民搬迁这些年的事,才知道吕智走过的路有多艰难。
吕智一家是从西吉县搬迁到平罗县头闸村的插花移民,一家五口人,分了三间房五亩地,70多岁疾病缠身的父母需要他照料,刚上初中的儿子需要他教养,仅靠这五亩地,日子还是有些紧巴。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他便随老乡到广州打工,每月把工资寄回家。
吕智在广州干得挺不错,一个偶然机会,他和几个同乡合伙盘下了一家玩具生产厂。然而,现实有时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由于不能及时回款,工厂资金链断裂,最终只能破产倒闭,吕智还欠了一些账。妻子看不到生活希望后,带着孩子离开了。
2020年初春,新冠疫情肆虐,万般无奈下,吕智只好回乡。在家种几亩田、养几只羊,偶尔在周围打打零工。实难想象,被生活接二连三打击后,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面对这一切。当他看到家中年老多病的父母和一地鸡毛的生活,有没有颓废过、放弃过?有没有被生活打倒、一蹶不振?我想他一定是有过的,那一刻,他希望有一束光照进生活,带给他希望和勇气。
针对吕智只能在家门口务工的情况,我及时采取精准就业帮扶措施,联系县就业局申请农村公益性岗位,帮助他渡过难关。吕智来村部送申请资料时,我终于见到了他。中等身材,头发很短,黝黑的皮肤粗糙得像晒干的玉米芯,脸上镌刻着生活和岁月留下的印记。
吕智在村上负责卫生保洁,干活认真踏实,很能吃苦,我觉得他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我鼓励他坚定养殖这个方向,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益。他说,“之前没有资金,没有草料了就开始卖羊,羊只数量上不去,心里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干着急没办法。现在你帮我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都有1520元固定收入,心里就踏实多了,今年肯定能扩大养殖规模。”
我帮吕智在头闸镇民生中心申请了5000元帮扶款,他不但扩大了养殖圈舍,还借了点钱,添了两头小牛。每次去他家,他都兴奋地给我介绍他养的牛咋样咋样了。我拍着他的肩膀,真心为他高兴。这个壮实的汉子红了眼眶,一个劲表示感谢。我告诉他:“都是党的好政策让农民得实惠,只要踏实勤奋干,就一定能把日子越过越好!”
驻村以来,心中感慨万千。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党的好政策就是照进生活的那束光,只要紧跟着那束光,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幸福生活。(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备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助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